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並不簡明的簡明國學常識


書名:寫給年輕人的簡明國學常識
作者:鄒濬智
出版社:商周出版

我是在博客來網上書店見過這一本書的介紹,想增進自己在國學上的知識,所以內子訂書,也叫她替我訂這本。

我對這本書有很多的不滿意。

這本書並不能好好的給我這個不是讀文學出身的人解釋以前會考時的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有甚麼分別。我也攪不清這裡講的國學是文史哲還是很多人說的中國文學。當然,這本書是寫給年輕人的簡明國學,不是我這些年紀大的阿伯。可是我這些沒有根底的阿伯不明白,年輕人也不一定容易明白。

以學生作為對象的話,我也會說這本書的定位不明確。在每一章完結時,作者很用心的把提過的文體,作者,特色等等用一個表來做比較。如果說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提起學生的興趣,這些列表完全無用;如果是為了幫助學生應考,這些列表又太簡單,變了兩邊不討好。

作者把國學分為三部份:真﹝歷史﹞,善﹝哲學﹞,美﹝文學﹞。再以朝代,文體,人物等等來交代。我不明白為甚麼新朝,竹林七賢等等的文體和人物佔了很多篇幅,唐宋古文八大家則簡單的帶過。唐宋八大家號稱「文起八代之先」,地位應該比用文字堆砌韻律的詩詞好。

書中也有不少地方沒有詳細交代。作者在最初介紹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上的分別,在後面的章節又指漢朝以後的儒家滲入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到底儒家那些地方滲入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為甚麼有這種情形出現?這種情形是完善了儒家還是把儒家的思想變了種?對以後有甚麼是影響?作者並沒有對這些好好的說明。

從一開始我就有這本書不對勁的直覺。在封面作者指出這本書會講國學的真善美。一打開書就發現作者是依次講解善美真,想著讀起來應該不容易,只是不知道讀起來會這樣辛苦。

作者在書的最後說到國學的問題:書本在君主的喜好和戰亂下散失,還有很多人對文章的章節自行改動,注解。結果學問的承傳出了問題。我突然想到我這個甚麼都不知道的人,在這裡對人家的書做說三道四,也可能改變其他人對這些書的印象。那麼,我也可能成為了千古罪人。

我從這本書也不是沒有得著。我在讀著書的時候回顧了一次自己的中國歷史,知道了「子虛烏有」的典故﹝子虛和烏有是兩個虛構的人物虛構著天庭的故事,表示甚麼也是虛構的﹞。從機會成本來說,讀這本書去學習這一點的知識,成本太高

總結:
我喜歡這本書嗎?不喜歡,對我來說,這本書不是很簡明。
我有後悔買這本書?有。
我會推薦這件產品嗎?不會。
我會因為這件書而提昇生產力嗎?相信不會。如果從機會成本來說,生產力反而減少了。
我會因為這本書而開始讀作者其他的書嗎?不會。